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智库河南> 智理河南> 正文

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加强和创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24-02-08 06:54:19 来源:映象网

[摘要]在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背景下,要特别强调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律。该法律的出台,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强和创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方向,也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在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背景下,要特别强调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高校教育的根本遵循。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高校教育的价值导向,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基准。课程思政建设应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高校教育的文化根脉。

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和模式

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和模式至关重要,应遵循坚持政治引领、学科融合、学生中心、创新发展的原则。在这一框架下,课程划分为思政导向型、思政融合型和思政辅助型,以确保多样化格局的形成。思政导向型课程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精神,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民族自信。思政融合型课程主要以专业教育为主,充分发挥专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协同育人。在课程建设中,利用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国家象征、英雄烈士、祖国美景,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和创新动力。思政辅助型课程主要以实践教育为主,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渗透,实现协同育人。这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将有助于高效推进课程思政,使其更好地贴合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要求培养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高校学生。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

为推动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我们应着眼于构建强有力的价值体系、完善内容体系,以及创新教学方式的三个方面。一是构建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系。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华人民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道德素养等。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实效性为价值标准,注重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反映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内容核心,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科学合理拓展课程思政的内容广度、深度和温度。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紧密联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从课程所涉及的多个角度,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逻辑性。注重用身边典型人物的生动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提升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是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等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紧紧围绕学生理想信念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家国情怀。具体做法有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案例式、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积极采用小组学习、问题解析、学生讲述等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协同育人。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

为有力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包括制度、资源、人员和评价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在组织机制上,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实现党政齐抓共管,由教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负责具体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同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立工作机制。在资源保障方面,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不断增加新的资源,以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对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为建设提供人力和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是重要一环。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对过程和成果进行有效评估和反馈,为建设提供监督和改进保障。具体做法包括制定指导文件和实施方案,设立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建立专家库和教师库,设立专项经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建设。教师培训、交流、激励和队伍建设也是必要的举措。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多主体的评价参与机制和多渠道的评价反馈机制,以及多层次的评价激励机制,都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张如 副教授 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硕士生导师 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