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河南
映象首页> 智库河南> 理论前沿> 正文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2024-02-22 21:02:21 来源:映象网

[摘要]纪律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自党成立之日起,纪律建设就始终伴随着党的成长和发展,为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研究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历史、把握党的建设规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纪律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自党成立之日起,纪律建设就始终伴随着党的成长和发展,为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研究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历史、把握党的建设规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纪律建设(1921-1949年)

党的初创阶段,虽然组织规模较小、力量薄弱,但党的创始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纪律对于革命团体的重要性。他们明白,没有纪律的约束,革命队伍将难以形成战斗力,更无法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革命形势。因此,在党的早期文献和活动中,已经可以看到对纪律的强调和要求。例如,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中,就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虽然这些规定相对简单,但它们为党的纪律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和军队的纪律建设。在领导井冈山斗争的过程中,党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把铁的纪律作为建军建党的基础,加强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古田会议上,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内的流寇主义、极端民主化等状况,一方面强调思想建党,另一方面从组织上加以整顿,为创建和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把纪律摆在党领导革命斗争的重要位置。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总结建党十七年来的斗争经验,着重阐述了纪律的重要性。他指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纪律,党就无法领导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原则,并被全党所普遍接受。这一原则成为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党的纪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经过延安整风的洗礼,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实现了全面的成熟。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不仅为党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同时也在党的纪律建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七大党章将党的纪律作为党的组织基石,深深地镶嵌在总纲之中,它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的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是一个以自觉遵守的纪律为纽带,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统一战斗集体。”这一宣示,彰显了党的纪律的严明性和不可违背性。七大党章还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纪律建设方针。这一方针既体现了党对违纪分子的严惩不贷,又展现了党对犯错同志的关怀与挽救。党章还规定要设立在党委直接领导下的监察机关,以确保党的纪律得到严格执行和监督。七大党章的这些规定,不仅为党的纪律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党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并依靠严格的纪律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保证党的团结与统一,保证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面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等严重问题,1948年12月,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著名论断。为了彻底扭转当时的不利局面,党中央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突出强调一元化领导,制定并实施了请示报告制度,同时健全党委制等相关纪律规定。这些举措有力地维护了纪律的权威,确保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党的团结统一。在这一系列明确的纪律规定的指引下,党中央的指导得到了全面贯彻,人民革命战争也得以快速推进。随着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为建设新中国、在全国执政做好充分准备。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提出“两个务必”的同时,毛泽东同志还审时度势地定下了“六条规定”, 即“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以高度的清醒和远见为全党在全国执政做好了纪律上的准备。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对纪律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纪律建设(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面对全国执政的新任务,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纪律建设工作。为确保党的纪律得到严格执行,1949年11月,中央便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一举措为党的纪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1951年,党中央决定进行全面整党,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和组织不纯问题。通过整党运动,党的纪律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党在全国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2月,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这一决议旨在加强党的纪律,坚决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团结统一,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党中央的威信。决议的通过,为全党树立了严明的纪律标杆。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巡视监察制度,并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党的纪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确保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能够在地方得到全面贯彻和执行。1956年,党的八大党章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更加精确的表述,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一表述强调了任何党的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同时,党章还明确规定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此外,党章还确立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在内的党的纪律处分体系,并对党的执纪机构做出了新的规定,确认了纪律检查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党内政治生活开始出现不正常现象,党的纪律建设受到严重冲击。但党并未因此放弃对纪律的坚守和追求。党的十一大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再次强调了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以及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等纪律要求。同时,十一大党章还要求设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为重建纪律检查委员会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党始终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坚决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团结统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纪律建设(1978-201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与新任务。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这一论述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加强和完善纪律建设的根本遵循。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不断丰富纪律建设的内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新时期纪律建设和党内政治生活定下了基调,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奠基性意义。十二大党章的恢复,更是对党员提出了严格的纪律要求,不仅规定了党员必须接受党的纪律约束,还详细制定了违纪行为的处分办法,使党的纪律建设更加具体化、系统化。党的十四大从思想、政治、作风、组织等多方面向全党发出了严明纪律的号召,并首次将“从严治党”写入党章,作为管党治党、严明党纪的总原则。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党的权威,将纪律和规矩挺在了前面,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2003年12月,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法规依据。它贯彻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确保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坚持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体现了党的严明纪律,又彰显了党对党员的关心与挽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纪律建设(2012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纪律置于突出位置,通过不断完善法规体系、明确党的各项纪律和规范党内规矩,严格要求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自觉遵守和执行纪律。这一举措在全党范围内形成了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风气,有力保障了党的肌体健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一是党章作为党的总规矩,其突出地位得到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章意识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章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是全党最基本、最重要、最全面的行为规范。”各级党组织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习、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通过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党章,全体党员普遍接受了党章教育,牢固树立起了党章意识。党章不仅成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更成为指导党的工作、党内活动和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各级党组织也积极将党章各项规定落实到实际行动和各项事业中。

二是党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才能克服‘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不正常状况,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这一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新理念强调把纪律挺在国家法律前面,使纪律立起来、严起来,在法律实施的前面设置一道屏障。这将管党治党的防线从法律拉回到纪律上来,严格用党规党纪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受到严格监督。

三是党始终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因此,党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全党始终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四是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于2015年、2018年、2023年三次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三次修订,把党的纪律建设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成果以法纪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党坚持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政治决心,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越来越严的强烈信号。另外,出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2016年印发),《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2016年印发,2019年修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2016年印发)等一系列党内规章制度。

五是把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2017年10月,在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进程与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要求。这就在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大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将“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六是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2022年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对党的纪律建设再次作出部署要求,充分宣示了党中央以铁的纪律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政治定力和坚定决心,为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纪律建设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纪律建设的根本保证,这是因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纪律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有效实施。首先,党的领导是纪律建设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严明的组织纪律,而党的领导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政治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纪律规定,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严明的组织纪律。其次,党的领导是纪律建设的组织保证。党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政治团体,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党的领导可以确保纪律建设得到全面、系统、有效的推进,使纪律规定得到切实执行和监督。同时,党的领导还可以加强党内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纪律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最后,党的领导是纪律建设的思想保证。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领导可以确保纪律建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方法论,避免受到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干扰和影响。同时,党的领导还可以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为纪律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纪律建设的重要保障

加强制度建设是纪律建设的重要保障,这一观点凸显了制度在规范和约束行为、维护组织纪律性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制度具有明确性和稳定性。通过制定清晰、具体的制度,可以为组织成员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和预期。这些制度不仅明确了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而且还规定了违反规定将面临的后果。这种明确性有助于减少模糊地带和任意性,使组织成员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界限。同时,制度的稳定性也有助于形成长期的行为预期,从而增强组织的纪律性。其次,制度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与道德、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相比,制度具有更强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一旦制度被制定并公布实施,就必须得到严格遵守和执行。违反制度的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和制裁,这种强制性和约束力有助于维护组织的纪律性和秩序。最后,制度还具有预防和教育功能。通过制定和执行制度,可以预防潜在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降低组织的风险和成本。同时,制度也可以作为教育工具,通过宣传和教育使组织成员了解并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增强他们的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严明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关键

严明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关键,这是党的历史和现实所证明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首先,严明的纪律可以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一致性。党是一个政治组织,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和任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党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一致性,而严明的纪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通过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党员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更加自觉地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其次,严明的纪律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惩治党内违纪违法行为。在党内,一些党员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违反党的纪律,这些行为不仅会破坏党的团结和统一,还会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严明的纪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违纪违法行为,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同时,通过严厉惩处违纪者,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使其他党员更加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最后,严明的纪律还可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团结统一、纪律严明的党组织,可以更加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党员群众,共同为实现党的目标和任务而奋斗。严明的纪律可以确保党员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使党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更加坚定有力。

(四)纪律教育要常态化、制度化

纪律教育要常态化、制度化,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重要保障。首先,纪律教育常态化意味着要将纪律教育贯穿于党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之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行为和习惯。通过定期开展纪律教育活动,如专题党课、廉政教育、警示教育等,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其次,纪律教育制度化则是要将纪律教育的各项要求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纪律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这包括完善纪律教育制度体系,明确纪律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责任等,使纪律教育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和监督,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最后,要实现纪律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需要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各级党组织要将纪律教育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时,要加强对纪律教育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五)纪律执行要严格、公正、公开

纪律执行要严格、公正、公开,这是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始终保持高度纪律性的重要保障。首先,纪律执行要严格。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必须得到严格执行,不容任何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对于违反纪律的行为,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其次,纪律执行要公正。公正是纪律执行的生命线,也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在纪律执行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无论是对待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确保纪律执行的公正性和公信力。最后,纪律执行要公开。公开是防止暗箱操作、确保纪律执行公正透明的有效手段。在纪律执行过程中,除了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等特殊情况外,都应该公开进行,接受党内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六)不断创新纪律建设的方式方法

不断创新纪律建设的方式方法是提高党的纪律建设水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强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党员、干部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纪违规行为。建立电子化的纪律档案,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表现进行动态管理,提高纪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丰富纪律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新颖的教育方式,如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增强纪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结合时代特点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更新纪律教育的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是强化实践锻炼和示范引领。组织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扶贫攻坚等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锤炼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遵守纪律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营造崇尚纪律、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纪律执行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纪律执行的责任制和监督机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的职责和任务,确保纪律执行到位。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结合,拓宽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五是注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在纪律建设中坚持法治原则,依法依规制定和执行纪律规定,保障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加强法治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推动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纪律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深刻认识到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纪律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的基石,也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坚决惩治违纪违法行为,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叶春涛 作者系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